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2024-07-01 06:46:5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03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

为了更好地在高等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根据《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的规定,我部制订了《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特聘教授履职考核评估工作。
对特聘教授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是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有关高校应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对特聘教授认真进行年度考核。学校应每年向教育部报告特聘教授当年在岗工作时间和年度考核结果。首次三年聘期结束时和五年聘期满后,特聘教授应填写《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期中总结报告》和《高等学校特聘教授聘期总结报告》(见附件二、三),学校签署审核意见后上报教育部。特聘教授的期中评估及聘期届满评估由教育部聘请同行专家负责。
对特聘教授的考核评估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尊重和保护特聘教授的首创精神,为特聘教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在具体评估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并注意不同学科的特点,不搞一刀切。
讲座教授的考核评估工作参照《办法》执行。各有关高校要加强对讲座教授的考核评估工作,要求其按照聘任合同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目标及任务。
二、认真落实配套措施,为特聘教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高等学校为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采取的配套措施,是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充分发挥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机制效应,各有关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对特聘教授工作、生活条件的保障,尤其是对工作条件的保障。凡是学校在公开招聘时承诺提供的特聘教授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如科研配套经费、实验室、学术梯队等,特别是特聘教授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等问题,学校一定要迅速予以解决、落实。教育部将对有关高等学校为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提供的配套措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考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教育部人事司“长江办”。
附件:
一、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试行)
二、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期中总结报告(略)
三、高等学校特聘教授聘期总结报告(略)

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在高等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根据《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考核评估的内容为特聘教授工作进展情况和学校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三条 考核评估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考核评估工作分为年度考核、期中评估和聘期届满评估。年度考核由学校负责,期中及届满评估由教育部聘请同行专家负责,评估结果由“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
第五条 聘任学校每年对特聘教授进行年度考核。考核时,特聘教授须向学校校学术委员会汇报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学校将特聘教授当年在岗工作时间和考核结果报教育部备案。年度考核不合格者,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后,由学校解除聘任合同。
第六条 期中评估在特聘教授首次三年聘期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作为后两年是否续聘的基本依据。学校于首次三年聘期结束当年4月15日前向教育部上报《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期中总结报告》。
第七条 聘期届满评估在五年聘期结束后进行,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聘期是否续聘的主要参考依据。学校于五年聘期届满当年4月15日前向教育部上报《高等学校特聘教授聘期总结报告》。
第八条 期中评估及聘期届满评估由教育部聘请同行专家负责。同行专家根据学校上报的《期中总结报告》或《聘期总结报告》,对特聘教授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工作目标和任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第九条 教育部采取适当方式考察特聘教授上岗工作情况及其所在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情况,包括学校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未按有关规定在岗工作的特聘教授,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后,停发特聘教授奖金,学校解除聘任合同。对工作不得力、措施不落实,迟迟没有进展的学校,将给予通报,必要时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后,对该校的特聘教授岗位进行调整。
第十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的考核评估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关于召开2008年全国环保系统人事处长座谈会暨培训班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会〔2008〕29号


关于召开2008年全国环保系统人事处长座谈会暨培训班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三定”方案,推动地方和直属单位机构改革,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定于2008年7月22日-23日召开2008年全国环保系统人事处长座谈会暨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人事部门负责同志1名。

二、会议内容

1、通报环境保护部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工作情况。

2、座谈交流机构改革工作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做法和经验。

3、举办干部人事工作培训。

三、会议地点

环境保护部北京会议与培训基地(北京海淀区北安河阳台山路6号)。

四、报到时间

2008年7月21日。参会代表可直接前往会议地点,也可于当日下午16:30在部机关东门统一乘车前往。

五、其他事项

1、参会代表交通费用自理。

2、参会代表请于7月17日前将回执传真至人事司。

联系人:

邱劲 (010)66556178;(010)66556176(传真);13671287194;qiu.jin@mep.gov.cn

伍翔 (010)66556176;(010)66556176(传真);15011216057;wu.xiang@mep.gov.cn

附件:1.2008年全国环保系统人事处长座谈会暨培训班回执

2.会议地点位置图

二○○八年七月十四日



略论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


曾明生



内容提要: 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是指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体系的构造、机能和相互关系。笔者在探究该种机制的基本原理后,就我国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提出了若干完善意见。

关键词: 少年犯罪 刑事一体化预防 预防机制



预防少年犯罪应实施综合预防和治理的方略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在寻求优化配置刑事预防资源的适当方式,寻找刑事预防与非刑事性预防(如社会预防、治安预防和情景预防等)之间恰当的结合处和结合度,以便提高(少年犯罪)刑事预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仍应有所作为。基于此,对少年犯罪在综合预防的框架下实行刑事一体化预防实属必要。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是指以刑事一体化的方式预防少年犯罪,以提高少年犯罪刑事预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旨仅在研讨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的运行机制。

一、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机制”有四种含义:一指“用机器制造的”;二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三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而更合本文语境的是第二、三种含义。因此,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就是指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体系的构造、机能和相互关系,也即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笔者认为,这里用“机能”取代“功能”更为准确,因为功能与作用是有区别的,机能是功能和作用的统称。

二、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的展开

鉴于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是指这一预防体系的构造、机能和相互关系,其预防机制的展开因而包括构造、机能和相互关系三方面内容。

(一)预防机制的基本构造

关于“少年犯罪”中的“少年”,各国规定不一。我国学界也有不同认识。本文所称“少年犯罪”特指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而“刑事一体化”是我国学者储槐植先生提出的一种实现刑法最佳社会效益的战略思路。刑事一体化强调刑法运行处于内外协调状态。但是,目前我国学界多将“刑事一体化”集中在“刑事(法)学科一体化”的层面来理解和研讨,并且有时明显带有“刑法中心主义”的色彩。笔者认为,“刑事一体化”不能仅限于刑事学科一体化的层面,而应扩展到刑事法律一体化和刑事活动一体化的界面。如此,刑事学科、刑事法律以及刑事活动的一体化才构成完整意义的“刑事一体化”。据此,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的结构可以分层研究,它可从刑事学科、刑事法律以及刑事活动的视角分别考察。可将该种预防体系的构造分为:少年犯罪刑事学科一体化预防体系结构、少年犯罪刑事法律一体化预防体系结构和少年犯罪刑事活动一体化预防体系结构(以下依次简称为“学科结构”、“法律结构”和“活动结构”)。当然,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还需在某一年龄区所限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我们姑且称之为少年犯罪的刑事年龄结构(以下简称“年龄结构”)。可见,少年犯罪刑事一体化预防机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涉及上述四个方面。有关各个结构的基本内容,将于下文论及结构机能时一并论述。

(二)基本构造的机能

一般而言,机能受事物的结构特征影响,不同结构可能生成不同机能。于是,以下将根据四方面结构逐次就其机能加以研讨。

1、学科结构的机能

少年犯罪预防的学科结构是散见于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和行刑学等刑事学科之中有关少年犯罪预防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果之整合。这些学科关于少年犯罪预防的份量不一,而且它们之间的结合程度也可能因人、因时、因地、因事有别。其实,称之为“少年犯罪刑事学科一体化预防‘体系’”是从应然角度而言,实然状态也不无各自为政之事实。所以,它的功能与作用不无缺陷。换言之,它有正功能和积极作用、负功能甚至零功能和消极作用(副作用甚至没有作用)之分。各国少年犯罪预防的学科结构存在差异,故其机能也会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推断,一体化程度越高,体系性越强,内耗愈少,功能与作用的威力则愈大。

2、法律结构的机能

少年犯罪预防的法律结构应由分散在类似《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条款或综合在一些类似《少年法》(如德国《少年法院法》、埃及《青少年法》和日本《少年法》等)之中的法律条款组成。我国立法体例是分散型立法,涉及预防少年犯罪的规定被散置在有关法律之中,大致包括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至四十八条,刑法第十七条、第四十九条和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第一百五十二条以及监狱法第三十九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等相关内容。当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是相对集中的细化规定。而国外,许多国家采用综合型立法,如德国《少年法院法》将程序法与实体法融合一体;也有的国家的立法属相对集中型,如俄罗斯分别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用专章对少年犯罪的罪责刑等相关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也不排除国外有分散型立法例。

当然,不同国家少年犯罪预防的法律结构不同,其机能因而也有很大差异。以德、日为代表的综合型立法,将程序法与实体法融合为一体,其积极面是少年犯罪刑事法律之间的比对和关联及操作性强,消极面是因法律较细致而一般人不易记忆,甚至还因少年法从原刑事法典中相对独立出来而略损原刑事法典体例上内容的完整性(尤指大陆法系国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相对集中型立法,分别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用专章对少年犯罪的罪责刑等相关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其积极面是兼顾刑事法典体例上内容的完整与少年犯罪刑事法律之间的比对、关联及操作性,但消极面是法律较细致而一般人不易记忆及少年犯罪刑事法律的体系较综合型立法差。

我国分散型立法的积极之处在于,保持了刑事法典体例上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简洁好记;但消极之处也显而易见,即我国少年犯罪刑事法律之间的比对性、关联性及操作性较差,致使为加强操作而相对集中且繁多的司法解释的粉墨登场无可避免,最终致使一般人在了解少年犯罪的刑事法律时只是一知半解。

3、活动结构的机能

笔者认为,广义的刑事活动包括刑事立法、司法和执行以及相关的刑事学术研究活动。而刑事活动一体化,就是有关刑事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它涵括刑事学科一体化、刑事法律一体化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执行等活动内容。少年犯罪的刑事活动一体化预防体系,显然是整合上述所有涉及少年犯罪的刑事预防活动。既有学科预防活动,又有法律预防活动,还有其他相关刑事预防活动(如司法及行刑处遇中的预防等)。但是,各国预防结构的样态复杂,形式各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少年犯罪预防之活动结构的机能各有千秋。与前述刑事学科和刑事法律方面区分正、负、零功能和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一样,少年犯罪预防的活动结构的机能,也是一切刑事预防活动机能的综合,因此,它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关键在于,这不是其内部各类结构机能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结合或相互排斥、相互抑制的产物。对此,本文将在“相互关系”部分进一步论述。

4、年龄结构的机能